每到立冬前后,朋友圈的“养生热潮”便悄然兴起:
有人早早制定了三个月养生计划,有人忙着囤积各种养生品,还有人跟风抢购网红膏方。
可一个冬天下来,不少人却发现:非但没补出精气神,反而越补越疲惫。
有人上火长痘,有人腹胀不适,还有人感觉“补了个寂寞”。
其实,问题不在于“补错了东西”,而在于忽略了冬季养生的真正核心——不是盲目进补、堆砌名贵食材,而是要先“筑好根基”。

那么,中医常说的“百日筑基”到底是什么?为什么冬季被视为“筑基”的黄金时节?
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,并介绍释草堂如何将传统“百日筑基”智慧,转化为一套科学、可执行的体质调理方案。
“百日筑基”这个词,源于道教养生,但核心逻辑完全贴合《黄帝内经》的“冬藏”思想。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说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”
冬季的3个月(约100天),是人体阳气内收、精气储存的关键期——“百日筑基”,就是用这100天的连续调理,把身体从“亚健康的偏颇态”拉回“阴阳平衡的健康态”。
它和“临时进补”的本质区别在于:
- 不是“治已病”,而是“调未病”:比如你平时容易疲劳、手脚冰凉(阳虚体质),冬季补阳气不是“吃一次人参”就能解决的,而是需要100天的持续调理,让阳气慢慢“养回来”;
- 不是“千人一方”,而是“辨证施养”:阴虚体质(怕热、口干)吃鹿茸会更燥,痰湿体质(胖、痰多)喝阿胶会加重湿气——“筑基”的第一步,是先搞清楚“你是什么体质”;
- 不是“补营养”,而是“修脏腑”:冬季是脏腑功能修复的黄金期,比如脾胃弱的人,冬季调理能让脾胃“养壮”,来年春天吃什么都能消化;肾气虚的人,冬季藏精能让精力更足。
简单说:“百日筑基”是冬季养生的“战略级动作”,而不是“战术级进补”。
上一篇:暂无资料
下一篇: 释草堂——每日中医箴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