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到来,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了!大家都做好过冬的准备了吗?如果你还不知道冬季如何养生,那不妨看看这篇文章,让你平安度过冬天!
中医认为,立,建始也,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民间把“立冬”作为冬季的开始,在寒气笼罩的冬季,阴气极盛,阳气潜藏,此时养精蓄锐,来年方可身体健康。
俗话说:立冬养得好,来年生病少!冬季养生以敛阴护阳为根本,起居调养应以“养藏”为主。具体怎么做,咱们一起往下看!
一、早睡晚起避寒邪
立冬后,天气更加寒冷,早晚温差进一步增大。暖寒交替之际,最易生病,所以这时避寒也是养生必不可少的步骤。尤其是咱们中老年人,要护好头部、手部、脚部;睡前用热水泡泡脚;刮大风时最好不要迎风行走。
防风寒:身上有个“小太阳”!
立冬后,天气转冷,感冒、咳嗽也多发。预防呼吸系统疾病,护好大椎穴很重要,它是我们身上的“小太阳”。
中医理论认为,大椎穴其实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阀门,是保护人体不受风寒侵袭的第一道关卡。
位置:大椎穴位于我们的颈后中线,脖子与背部交接的地方,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。
方法:
1、艾灸,艾灸大椎穴5-10分钟,微汗为宜。
2、按揉,可将食指或中指置于穴位上,以适中力度按揉,微觉酸胀并皮肤稍潮红为度,每次操作约10分钟,每日可按揉多次。
此外,我上面有说到,立冬的起居调养要记住一个“藏”字,“藏养”首先要保证的是充足的睡眠。
“早卧晚起,必待阳光”
中医认为“寒为阴邪,常伤阳气”,白术在这里强调,立冬后起居上需早睡晚起,早晨不宜起得太早,尤其是老年人,最好等太阳升起,阳气生发时再起床,(冬季太阳升起得晚,早睡可以养人体阳气,晚起可以避免寒邪的侵袭。)这样有利于阳气潜藏,阴精蓄积。
二、食补助健康
俗话说: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。
立冬是进补的最佳时节,冬天气候干燥,饮食以滋阴潜阳为主,遵循虚者补之、寒者温之、“秋冬养阴”、“无扰乎阳”、“虚则补之”等古训。
饮食上:滋阴潜阳、温热补肾
多吃三白:山药、白萝卜、银耳。
多吃三红:牛肉、红薯、红枣。
少吃三样:生冷、辛辣香燥、油腻食物。
药膳进补:平时煲汤可加入黄芪、枸杞、百合等。
人有男女老幼之别,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辨,中医养生的原则为“少年重养,中年重调,老年重保。”
故冬令进补,应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、温补、小补、大补,万不可盲目“进补”。
三、立冬当养肾
冬天天气寒冷,寒与肾相应,最易伤害肾的阳气。此时若不注意,很容易发生腰膝冷痛、感染风寒、夜尿频多、咽干口燥、头晕耳鸣等症状,所以中医常有“秋冬养阴,冬季养肾”的说法。
建议大家茶余饭后,可以做简单易行的保肾操。
方法:
1、冬天天气寒冷不愿出门,在家看电视、玩手机时,可缓缓左右转动身体五六次,然后双脚自然前后摆动数十次。
常练此动作,对腰膝有益。
2、将手掌搓热,置于腰间,上下摩挲,直至腰部发热为止。
腰部有督脉之命门穴足膀胱经之肾俞、大肠俞、气海俞等穴位,搓后全身发热,具有温肾壮腰、舒筋活血等作用。
3、每天坚持叩齿200下,待口中唾液满口后,缓慢吞下。
叩齿也叫“叩天钟”,民间有谚语形容叩齿的功效:“朝暮叩齿三百六,七老八十牙不落”。经常叩齿,能使经络畅通、强肾固精。
四、保健妙招助过冬
最后,我还想给大家分享3个保健妙招,助大家健康过冬!
1、初冬天气干燥,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喝水,应该多喝些温热的水,这对于初冬保健很有帮助。
2、冬天是感冒的高发季节,除了多饮水外,还可以经常用杯子装满热水熏鼻子。有上火症状的人,在水中加些大青叶或者金银花等中药材,能起到不错的清热祛火效果。
3、俗话说“寒从脚起”,中医认为,足部受寒邪,势必影响内脏,因此,冬天更要注意足部的保温,在临睡前用5分钟按摩足部,尤其是肾经的涌泉穴,以温补肾经,可达到养藏的目的。
立冬后,天地万物闭藏,水寒地冻,极易生病,朋友们一定要做好保健工作,才能平安过冬哦!
过冬指南大家都学会了吗?愿大家过一个健康温暖的冬天!